浙江道教历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东汉顺帝在位时,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一)浙江道教起源

    浙江有关道教的神话传说,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浙江道教始于汉,兴于南北朝,发展于隋唐,鼎盛于五代至北宋,明清后趋向衰落。

据史记《伍子胥》云:伍子胥死后,"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固命为青山"(青山即吴山)。余杭县志记载:在县南18里大涤山中峰下,大涤洞前西汉元封三年建宫坛。东汉建武十年张道陵出生在于潜天目山。

据《史记》载,西汉初东瓯王驺摇酷信鬼神,这与温州道教信仰的兴盛不无关系。

东汉末年,会稽郡沃洲山一带,已受到道教活动的影响。相传东汉永平十五年(72),剡人刘晨、阮肇采药游桃源洞遇仙之说,就在现今新昌刘门山中。并传上虞金垒观,亦系东汉时期道家魏伯阳(上虞人)炼丹处,他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其所著道家炼丹术《周易参同契》三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据载,汉以前台州诸山就有道士结庐修道。相传周灵王太子修道于天台桐柏山;周刘奉林学道于嵩山,炼丹于委羽山;徐来勒真人治括苍洞;道家周义山在温岭方山结庐修道。后汉时期台州就被誉为江南道教圣地,天台桐柏宫被奉为道教南宗祖庭,委羽山是台州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

    最先于金华山活动的系神农的雨师赤松子,继而为轩辗(黄帝)、九天元(玄)女、先秦时期的安期生和汉(三国时)之左慈等。据南朝宋·郑缉之《东阳记》载“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烧而自化,故山有赤松之祠。涧自山出,故曰赤松涧。”汉刘向《列仙传》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继而来游的黄帝,不仅赐莲花一瓣使古长山得“金华”之名,且在金华山铸了一鼎。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皇(黄)初平、初起兄弟在金华山修道成仙。黄初平,金华人,旧称丹溪人;年15,牧羊至金华山,随一高道入洞修炼,40年后得道成仙,号赤松子,俗称黄大仙。后,在黄初平、初起兄弟修炼成仙、吒石成羊处建赤松观(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宝积观),其规模之大为江南道观之首。

(二)道教在浙江的发展

杭州

唐、宋期间,道教在杭州发展很快,知名宫观增多,著名道士云

游频繁。唐高宗弘道元年道士潘先生奉敕建天柱观,中宗年间赐观庄、给香灯,吴窃、司马承祯、叶法善、白元鉴等曾居留。玄宗年间开玉皇山,启建玉龙道院。宣宗大中年间刺史李君建葛仙祠,造初阳台,题额“初阳山房”。吴越国王钱氏为保境安民建造了天庆观、玉虚观、报国光孝观、水府净鉴观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改天柱观为洞霄宫。天圣九年刘海蟾居玉龙道院面壁九载,参出“玄妙”。徽宗大观元年建吴山中兴观。南宋建都杭州,高宗绍兴年间建造了万寿宫,东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显应观和三茅宁寿观。其后孝宗,理宗、宁宗和度宗相继建造了佑圣观,开元观、龙翔宫,西太乙宫、宗阳宫,即南宋的御前十大宫观。元、明期间,道教在杭州保持不衰,全真道开始传播。全真道士黄公望(富阳人)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在杭州传教于西湖南山之曲,“名公告钜卿时加礼敬”。至元年间累经扩建洞霄宫殿堂,规模壮观,占地面积80余亩,成为全国著名宫观,总江、淮、荆、襄诸路道教。清代以后,杭州道教趋于衰落。

宁波

    宁波道教始于何时不详,相传汉时南昌段每福(即梅子真)弃官隐居在四明山,著《四明山记》,其东游时挂冠处即今之鄞县梅墟。后汉上虞县令刘纲偕妻樊云翘辞官弃家,隐居大岚山修炼成仙,后其飞升处建有宇观。北宋政治六年,徽宗题门额“丹山赤水洞天”,建玉皇殿。元代道士毛永贞,建石田山房、清晖亭,明代废。晋时,葛洪采药、炼丹于灵峰(今北仑区)。唐宋以后,宁波、慈溪、象山、宁海、奉化、余姚、鄞县均建有道观,以南宋和元朝为盛,迄明,道教渐趋衰落。

温州

 唐宋间,温州道教盛极一时,宫观众多,道教名流相继出现。    至元朝,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清微等各宗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其在温支派就有传茅盈之清微派,传许逊(真君)之净明派,传张天师之龙虎山派,以及玄武派、神霄派、闾山派、三奶派等。元朝以前,温州曾有金丹、紫阳诸派;元朝以来,紫阳派和龙门派等分别称为全真道之南宗和北宗。龙门派于元延祐间自黄岩委羽山传入,明、清间道脉渐盛,道教遂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延续至今。

嘉兴

汉代,嘉兴境内已有道教活动,并建有澄真道院。晋代,著名道家徐湾曾在海盐修道、活动。唐代嘉兴的钱朗,宋代的唐介寿,明代的冷谦等,均在道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嘉兴崇道观,始建于吴越钱镠时;玄妙观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玄妙观迭经兴废,清同治间重修,至民国时期仍为嘉兴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濮院镇的翔云院,规模宏大,建自元代,清初时重建,称江南三大观之一。清末以来道教逐渐衰落。

湖州

湖州道教始于东晋,兴于嘉庆,盛于清末。东晋道士葛洪在湖炼丹,据《职方图志》载,“葛洪炼丹处天下有十三,乌程居其一”。南朝宋元嘉,吴兴东迁陆修静弃家修道,广收道经,后隐居金盖山桐凤坞梅花馆,将道教经典、药方、符图1000多卷,分类编目,成为《道藏》最早的结集。清道士闵苕甫,号谱芝(全真龙门第10代高东篱之徒),于嘉庆元年在金盖山桐凤坞盖纯阳宫,传教、传宗。至清末、民国间,己有道徒数千,分坛十余,成为浙沪一带全真龙门派的总坛。

绍兴

陈武帝永定二年,会稽郡建思真观,为绍兴早期道观。名闻遐尔的绍兴大禹庙,系魏晋至隋时期规模较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庙宇之一。唐代是越州道教兴盛时代,金庭、沃洲、会稽诸山,都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称剡县金庭山,为第十八福地,诗人自居易誉为“养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道藏《云复七签》载:据云周代王子晋登高羽化后,往来于金庭福地。魏末赵广信在剡中西白山一带修道升天,传为佳话。唐神龙元年,越州治南5公里,会稽宛委山麓置怀仙馆,开元二年改名龙瑞宫,曾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炼丹的地方,旁有阳明洞,世称阳明洞天,为我国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唐开元二十八年间著名道人吴筠曾陈居剡中,诗仙李白亦曾来剡访吴。中唐时期,秘书监、诗人贺知章,天宝三年辞官入道,舍其宅为天长观。入宋,道教流行亦甚盛。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在上虞魏伯阳故居创天庆观。元代江南,承南宋道教传统,一统于正一天师。迄明清,道教逐渐转入民间。清末民国初,道教呈颓势"。

台州

隋唐时,台州道教以天台山为中心,进入兴盛时期。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司马承祯居天台山约30年,他进一步阐扬了陶弘景“佛道双修”理论,将佛教天台宗“止观并重”的修行方法融入道教上清派传统的服气方法之中,创立三戒(简缘、元欲、静心)、五渐(斋戒、安处、存思、坐忘、禅解)、七阶(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炼养理论和方法。他先后受武后、壑宗、玄宗4次诏见,深受帝宠,名重天下。开元初年,唐玄宗下诏搜罗天下道教经书,编纂道经总集(即开元道藏),司马承祯于开元九年奉诏入京,并将桐柏道经运至京,以供修纂,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赞赏,亲受法箓。《开元道藏》共收全国道经3744卷,内录有天台桐柏道藏300余集,约占12%左右。唐玄宗亲撰《桐柏观碑记》,对司马承祯极为尊崇。从此,桐柏观名声越来越大,开南宗祖庭之先声。

五代十国至宋,台州佛道两教形成鼎盛时期。唐末五代陶弘景的七传弟子杜光庭久居天台桐柏宫,以渊博的儒学基础研究道教学说,著述《道德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洞天福地记》等20余种。他的道学著作在我国道教经籍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北宋天台张伯端师从刘海蟾,为吕祖再传弟子。刘授以金液还丹之诀。张学成丹术返台州,住持天台山崇道观(桐柏宫),吸收儒释道三教理论之精华,总结和完善了内丹炼养理论与方法,创全真道紫阳派,后被奉为道教南宗之始祖,称“紫阳真人”。他所著的《悟真篇》是道教炼养内丹的主要经典。紫阳传石杏林,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泥丸,陈传白玉蟾,历数百年不衰,张、石、薛、陈、白被尊奉为“南五祖”,桐柏宫被奉为南宗祖庭。

元代,台州道教南北两宗合流,内丹说更加完善。约在元中叶仁宗时,龙门派开始在台州天台山、委羽山等地传播。元代天台山著名道士王中立(天台人)融合南北二宗,在委羽山传龙门派,继而传向天台山崇道观。自此之后,龙门派在台州各地盛行。据《委羽山龙门宗谱》记载,委羽山龙门派道徒分布在台州116座宫观和温州148座宫观。占两地宫观总数的99%,出自委羽山大有宫的道士,占两地道士总数的97%以上,可见委羽山龙门派之盛。

元末,内丹丹法进入成熟完善阶段,其丹法以《周易参同契》为主,以《悟真篇》为辅。南北二宗合流后的丹法,其理论与方法,集道教传统炼养术之精华。内丹学700多年久传不衰,今日在气功,饮食、卫生等方面仍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对道教的限制,使道教趋向衰落,而正一道在台州大为扩展。江西龙虎山正一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受朝廷封号,以符篆为主的正一道日盛。

清世宗于雍正十一年敕封张伯端为"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并御笔《崇道观碑》,天台山道教又一度重盛。乾隆四年,清高宗明令禁止正一道传度,全真教亦受压抑,道教从此走向衰落。

金华

南朝梁大同元年永康建延真观,二年,建崇道观、紫霄观。唐,道人叶善法舍宅在宣慈全塘口南(今属武义)建宣阳观(后改冲真观)。宋,兰溪建浩然观,东阳建栖真观、景星宫、真一道院,永康建菩祥观。元朝以后,道教演变成全真和正一两大宗派,金华多为正一道士,散居民间,雅称方士。

衢州

南朝梁大同年间始建观,唐、宋间渐盛,元时有道观32处。烂柯山被道家称为青霞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衢州历史上的道教,奉祀不一。有供道众参修的道观,有奉各方神祗的庙宇,有祀先贤哲人的祠庙和祀行帮诸神的祠庙。历史上较著名的衢州籍道家有魏晋六朝时的衢县籍吴猛,宋代的衢州籍王自然,明代的衢县张相亭、江山籍的柴用先,清代的江山籍柴杜等。

丽水

据道书记载,曾经到括苍山一带从事道家活动的神仙方士有:徐登、赵炳、王方平、麻姑、蔡经、徐来勒、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孙绰、陆修静、孙游乐、陶弘景、徐则。东汉著名道士王远,从天台山转移括苍,辟谷修炼吐纳符水禁咒之术,名扬道家各府。历代著名道家有唐代叶善法、杜光庭,宋代章思廉,明代潘自然、梁贞等。唐代道教赐缙云仙都为第二十九洞天,青田县太鹤山为第三十洞天。    宋代崇奉道教,缙云县有石仙洞、碧云洞、仙水洞、青云洞等隐居修炼之所20多处,最盛时有道士、道姑数百名。清朝重佛抑道,道教逐渐衰落,清末出家道士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