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浙江道教 >  地方道教

[来源: 金盖山古梅花观云巢宗坛 | 作者: 金盖山古梅花观云巢宗坛 | 日期: 2016-03-30 ]

全真嗣龙门派祖庭金盖山古梅花观(纯阳宫)略记


古梅花观又名纯阳宫,坐落在湖州城南金盖山桐凤(云巢)坞,是道教中全真教龙门派在江南的活动中心。嘉庆元年(1796年),道士闵苕敷人金盖山,建纯阳宫,额曰“古梅花观”,尊陆修静为开山祖师。古梅花观居住的道士先后有正一、灵宝、全真(即龙门派)、上清和清微五个道教门派的道士。正一、灵宝、上清和清微因其居住人数少又不固定居住,在民国时期,古梅花观共有建筑物137间,是江南最大的子孙丛林。

 古梅花观隐而不露,远现近无,但一进桐凤坞则豁然开朗,似世外桃源,崇阁飞廊,酷似天庭图案,使香客肃然起敬。梅花观旁有子龙潭,观前有白龙潭,观后有白鹤亭,吴昌硕撰写的对联,“云排谷门神仙在,巢隐松间鸾风栖”正是古梅花观的写照。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4.34.png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陶靖庵、黄珏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授以卷册,遣归金盖山,启全真教龙门云巢支派,清闵一得《金盖心灯》曰:"其昔居山者,田韩崇法,二屈崇玄,陆则学博而务本,宫之道高而无上,梅所事,近而无涯,若卫与何,志维纲常而明哲者也,是皆足以参天育化,别开生面者。夫龙门一派,学穷性命,不事神奇,乃道而儒,儒道者也,启派祖师为长春邱祖,名处机,元太祖师事之,呼曰儒仙,褒封五代,卒定天下,一言止杀之功也,吕祖之得加帝号。世祖武宗遁褒之。邱师王吉,号重阳。自此吕祖弟子,得邱一振,而宗风丕着,此陶、黄之所以皈律。"

  第十一代龙门道士闵一得(号懒云),提倡的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出家与在家、出仕与入山各随方便的思想,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觉云本支道统薪传·后跋》云:"自闵祖居'方便法派'--嗣龙门派而来,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广。今者云坛竟遍布于江浙。"闵一得启龙门之方便法门--嗣龙门派,以三教同修,自然而行大旨,居家在庙皆修道,忠孝节悌尽神仙,在龙门派发展史上可称得史无前例也。此亦为闵祖修纂此道统源流之由也,考其源流,古梅花观龙门派嗣龙门亦接龙门道脉。

第一代:邱长春祖师传赵虚静律师 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即抱玄宗师。为邱祖戒弟子,敕封混元宗师,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一二八○年)庚辰,诣白云观邱祖传授心印衣钵,迭付三大戒,蒙元世祖皇帝命开龙门派,御赐辈代二十字(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付之,使流传戒法,是为龙门正宗第一代戒律祖师,道统源流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代: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4.46.png

《乌程县志》曰:"金盖山在乌程县南十五里。"《括地志》曰:"晋何楷居此,修儒业,楷后为吴兴太守改金盖为何山。"《方与胜览》曰:"何山,亦曰金盖山。"《乌程县志》曰:"峰势盘旋宛同华盖故名。"《菰城文献》曰:"远一十五里,何山之南山,独危峻常出云气。"《宇文公·谅吴兴赋》云:"环苕阳之诸山,蔚金盖兮深秀。"《宇文公·谅湖州府署记》云:"金盖诸峰峙其阳。"

     金盖山灵迹胜地很多,但最著名的是纯阳道祖选仙道场即古梅花观。古梅花观俗称云巢庙,《道藏》里称梅华岛,宋以前沿用《道藏》名称,宋朝时称斋假龛,元朝时称云巢,明朝仍用宋朝时的名称,清朝时改称梅华观,又称拨云精舍或纯阳宫,现在则称古梅花观。湖州金盖山云巢者,本晋陆简寂故居,而纯阳仙师降真之所,即纯阳道祖选仙道场。嘉庆九年(一八○四年)清廷渝浙江巡抚阮元恭书 "敕封燮元赞运、纯阳演正、警化孚估帝君"神位,供奉于纯阳宫,春秋致祭。观内有成亲王书"弥罗宝阁"、定亲王书"蓬莱方丈"、郑亲王书"古梅福地"等匾额,名公巨卿书、题、匾、对亦甚多。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4.54.png

东汉吴赤乌间(公元二三八-二五一年),盐铁尹屈桢(即尹无我,为蓬莱长史)和其叔叔屈东生、友韩珊珊、田玉册一起曾在金盖山居住。屈桢曾在石盂里着铭,承藏在金盖山山坞里,晋末当地人掘得,铭上刻有"金盖矗,生民乐,稚川来,可驻足" 的字样,那时山有南北二坞,统称横山。

   《道藏》有金盖山上应北斗灵开宫,宫有北上金盖之说。故葛洪祖师(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公元二八三-三六三年)曾在湖州金盖山炼丹。据《职方图志》记载:"葛仙炼丹处天下有十三,乌程居其一",湖州城南五十里的葛仙山便是葛洪炼丹之处。民间传说葛洪祖师最初在湖州乌程炼丹时,因金盖山风景秀丽、幽竹万杆、环境优雅,是神仙住的地方而最适合炼丹,所以他选择在金盖山山腰桐凤坞(即现古梅花观前)结茅垒灶,架炉炼丹,摆下香炉案桌,天天祈神保佑。但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制,开启丹炉时因第一次经验不足而没有炼成功,他一气之下把炼丹炉一脚踢到半天,丹炉便落在杭州西湖里,现在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当时葛洪祖师踢翻的炼丹炉的三只脚。炼丹炉踢起后,便在金盖山前留下了三个炉脚的深潭,即在山前的吕龙、子龙、白龙三潭,与杭州西湖的三只炉脚遥相呼应。后来,葛洪便把炼丹的地方搬至湖州城南五十里的葛仙山和杭州的葛岭等处继续炼丹。

     东晋时何克正,是晋代的奇人,名楷,字克正,后为吴兴郡守。《金盖志略》:"其先悯世之心綦切,为筑读书堂,以历后学,尚孝友,学教不倦,天下宗之惜。未几,而世革,王衍辈有以误之耳,方太守之开读书堂于金盖也"(按:何楷读书堂,在金盖山西北麓,金盖山因名曰何山。宋苏试有登何山诗,苏舜卿有何山读书堂诗,均载府县志。按:《金盖志略》载:何楷开读书堂,四方从之学者众,堂上设大锺,从者各设小锺,每晨起,自撞大锺,其四山小锺皆应,有不应者,必呵责,亦可想见教铎之严)。

    南宋朝元嘉(公元四二五-四五三年)初,道祖陆静修谥简寂,爱此山有灵气来隐居,其修道所居为梅花馆,即后之梅花观。在山植梅三百本,匾曰梅花岛,榜联云:"几根瘦骨撑天地,一点寒香透古今",同时在观旁建梅花馆和雪心亭,心识手写着《斋戒仪范》一○○卷,被尊为南天师教教主。陆修静也称陆简寂,《金盖山志》载:"金盖开山道祖陆简寂","金盖山云巢者,本晋陆简寂故居"。《湖墅纪闻》载:何楷读书堂之南,为陆修静梅华馆,即宋沈东老所筑斋假龛之地。又载:"梅花馆,相传晋陆简寂曾居此,又名春谷,今之桐风坞也。"因而在南朝时,古梅花观称梅花岛。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5.01.png

     唐天宝(七四二-七五六年)中,张志和,道号玄真子,会嵇山阴人也。博学能文,当擢进士第,善书,喜饮酒,三斗不醉。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游览殆遍。晚年寄居何山读书堂,时往来于苕霅间,青笠绿蓑,斜风细雨,吟咏自如,未尝懈兴。

     后唐同光年间(后唐庄宗年号,公元九二三-九二五年),有洛人宫无上云游至此,居春谷梅花馆。宫无上者,自称洛阳人,状貌修伟,衣处士服,徜徉弗去。尝植梧桐盈坞,既长,么凤百千,群集飞鸣,顾而乐之(即今之桐凤,其么凤尚有出见者)。喜吟咏,脱槁(稿)即焚之,不得传。山深水远从者病,乃手凿池于坞,形如吕字(即今之吕潭是也),已而蜥蜴丛生,翁歌曰:"龙众兮凤可归,九百秋入凤来。"拂袖出山,不知所之。[按:《菰城拾遗》载:唐同光间,洛人宫无上,云游至金盖之春谷,喟然叹曰:"春谷春谷,植梅不录,我其已乎,植桐栖族。"爰植梧桐盈坞(今吕龙潭边已有千年的无患子古树亦是当时宫无上所栽),遂有么凤千百,集其上,人莫得,而网取之。既又手凿池,池成而子龙聚,叹曰:"龙聚兮,凤可归,九百秋,入凤来。"拂袖出山去。又载:梅子春曾着《陆简寂宫无上合传》,赞词有曰:"吕、陆一灵,先后峰生,植桐植梅,手自纷更"云云。似以宫无上,即为一陆简寂之后身,《金盖志略》探述之,以谓神仙变现,固有可知,有不可知者]。宫无上即吕祖欤,吕祖(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洛人也,宫而无上,吕字也,视仙变现每如此。]

     北宋天禧年间(公元一0一七-一0二一年),有高士梅子春来居,自号无涯生,乃宋之宗室,曾难出奔,指梅为姓,曰籍松江,托词也(此据《菰城拾遗》辩正)。早岁皈玄,得黄白法,出游名山,单瓢只履,人莫得而测之。闻金盖为尹无我故居(尹无我,姓屈,为蓬莱长史),遂至金盖。未几,购基遍四周,十余里内,人无尺土。已而构屋一藏(计三百六十所,所皆三间两厢,前置一门),在春谷(桐凤坞,名为梅坞,又称梅花岛)东边遍植梅树。曰:"他日志士若来,得所居矣。"遂去,不复见。越八十余年,果有卫夫子者(即正节先生)携从如云,来休金盖,先生其先知而豫事者欤。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5.15.png

云巢奉吕祖则始于沈东老,宋庆历(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年)年间,东林沈思(号东老),嗜古好仙,好著述,善诗文,且又精于酿"十八春酒"。某日,请吕洞宾品尝,因此吕赠沈《榴皮诗》一诗,《东林山志》记述其事。北宋"熙宁(公元一0六八-一0七七年) 年间,东老年五十,梦至一境,修篁夹道,水曲山幽,折而入,古桐盈坞,仰而视绿竹狩猗,绕桐十亩,么凤百千,群相飞鸣,若有呼"东老来,东老来,我师待汝来,向之祝。"俄而一仙自天降,修髯碧眼,俯视而告曰:"我吕某,别子久矣,即此止我。"旋为迅雷,惊觉起而志之。遂出访有年,会梅子春于何山,得黄白术,乃至东林,遍访名山,久之,始至春谷(即现在梅花观址)恍如梦境,乃筑斋假龛(音格)奉吕祖像,梅花观奉吕纯阳祖师自此始。先生既家东林,东林山亦其别业也(按《菰城拾遗》载:沈东老有两别业,一在金盖,一在东林山,自称为南北二巢),构屋于山北(后称南巢),岁唯酿酒,得资以炼丹,家盖困苦,先生不悔也。年七十到金盖山桐凤坞修习道术,吕祖亲临,丹道全遂,舍宅作观而去。宋后,古梅花观亦称斋假龛。

     宋末(公元一二七六年),据府、县志和《金盖山志》载:松江华亭人卫正节,讳益富,字学敏,梅子春之外生(按《乌程县志》载:称卫正节先生,字学敏,名益富。而金盖云笺等书,均称靖节先生),博学多闻,是宋儒金履释、许谦的门人。初开白社书院于石泾塘,从学者三千余人,究参性理,为宋名儒。宋亡(公元一二八二年),元当事咸慕之,荐于朝不应逃隐至山,来湖隐居于金盖山桐凤坞,殉道而不仕元,研经穷理,建书隐楼、雪心、云根、云窝等(按:书隐楼址,即今所建古书隐楼是也,至云根、云窝、雪心等基,今已无存),负笈相从者,仍以千计。著作宏富,其忠贞孤愤之情时时见于篇章之中,卒年九十有六。门人私谥曰:正节,葬于梅花观前菡萏山,与观近在咫尺。是则踵东老之后而实并绍乎,梅子春之遗泽而扩宏其教者也。清嘉庆(公元一七九六-一八二○年)初,闵苕敷扩建纯阳宫时,修"卫正节墓"。
     

元至正(公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间,乌程晟舍望族闵牧斋,又号雪江,闵苕敷之二世祖。精通六韬,博雅能文,在政治上与元朝统治者不合,晚好黄老术,卜居春谷,来金盖山桐凤坞修真养身。山居后,与高士吕徽之、赵仲穆为友,购室于桐凤坞,后又葺修宋斋假龛,使之一新,并由赵仲穆箓书题额。赵仲穆篆其额曰古斋假龛,并有跋语。他经常看到山坞中"云气升其颠,有若巢焉",所以将道观的"斋假龛"额改为"云巢",而桐凤坞也称云巢,羲取金盖出云之意。据清同治《晟舍镇志》载元末晟舍人(吴兴望族)闵逊(字子谦,号牧斋)拒张士诚征召,隐居云巢。闵牧斋博学、好古、能文,并精韬略。张士诚、陈友谅踞吴中,求贤若渴,征闵牧斋出仕。牧斋"倾家承纳湖州路国课",装疯三年。张士城仍檄征牧斋,并加号"国宾先生"。牧斋于是"寝食不避秽语,言杂怪诞,士诚乃浩叹而使之归,遂隐居金盖山云巢"。故在元后古梅花观称云巢庙。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一四五七年),龙门道士沈顿空至金盖(从此金盖山开始有了龙门派的道士),挂瓢于书隐楼,慨仙踪之不振,吊(音吊)逸绪之无承(盖指陆、吕、梅、沈、卫、闵诸先哲)志,问水寻山,陶情适性。居有年,一日辰起,见虎卧檐下,逐之不去,师曰:"汝具天性,奈何好杀,今后能戒否?"虎起而复伏,若受戒然,与处数载,有如猫犬之附人。僧众异之,咸愿皈元,一时满山蓄发,远近称谓胜事(《钵鉴续略》载之,按:苏柳塘《蝶梦斋笔谈》载之甚详)。

     明时金盖山属归安陶氏,陶氏辟为净居。明末崇祯(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间,陶氏净居已半属权贵,云巢为吏部尚书钱澹之别墅,而斋假龛则为藕益禅师旭卓锡之所。当是时,其西南曰云根,正节先生故址,清初高僧藕益寓焉;东曰净心,仍宋额也,即古斋假龛;康熙间,高僧悟澈居之;东北即宋净尘,康熙初,闵雪蓑居之,意承牧斋先生高志,为金盖嗣师陶名思萱授业师。其东南曰净圣,明时显贵吴氏居之,清初归僧守;云根之南,元曰雪心,即今云壑,明时曰净云,仍宋额也;净圣之北曰云蘧,诗僧文藻居之,着有《蘧云诗草》;其东南曰白云,即宋云岑,元仍其额,正节先生书隐楼,筑其址北。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5.23.png

明刑部尚书闵庄懿的曾孙闵声(号雪蓑),为祟帧十五年(公元一六四二年)副车(乡试副榜),博学能文精诗善画。明亡,为南浔庄史之案中的奸人告讦,受牵连下狱。闵雪蓑赋诗自若,幸获出狱后,即归隐金盖山,与陶靖庵为忘年交,其为陶石庵授业师,至八十四岁卒于山。

     清顺治(公元一六四四-一六六一年)间,僧众星散,屋宇倾颓,过而问者几于致,慨邱墟矣。幸峨眉陶靖庵先生弃业来游,寻访旧址,翦茅辟径,葺而居之,先生字锦城,以陶然自居,更字浩然。其父绅,中万历朝(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0年)武举,授吴兴千户,遂来湖州。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王昆阳真人以卷册、如意、玉尘、芝杖遣程谔山寄授,命名守贞,旋隐金盖山十八年,开全真教龙门派云巢支派。闵雪蓑,为诜疏引,以襄厥事钱弗之,与寻以志焉。造访钱氏裔,求向所谓云巢者,疑欲重建殿宇,以奉吕祖。未逮,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一六七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说偈而逝,偈曰:"我生也,寄我死也,义耿耿百千秋,难了此生戏,不如去,不如去。" 葬于金盖山之阳。

     乾隆甲午(公元一七七四年),钱氏后裔有去志,寻为山麓沙氏,有祠宇完固。未几,毁于沙手,道场为之若失,鬼蜮技俩竟若此可畏哉!惟时,董其事者,屺瞻也。屺瞻,亦陶姓,湖之归安人,继靖庵之志,勉事株守,殁传徐紫垣。徐传蒋通祥,蒋传陈阳复。之数君,皆克以清净为宗,承兹道脉、或精元理、或洞经书,知黄白而弗行,明数术而弗卜,故皆不乐以名迹显人,亦罔识为有道士也。徐隆岩逊而出隐下昂三元宫,避暴僧也。已而蒋君通祥入金盖,蒋君洞庭人,性柔而逊,不为暴僧忌,斯时山居颇不易,非仅一暴僧也。乃售钱宇材,得资若干,购得钱氏庵山,不三年,修竹万竿,屏映净众。净众幽胜,趣倍曩昔,此为蒋君寓守时事。

     乾隆五十(公元一七八五年)年,岁大旱。陈阳复适游寓余杭之白云阁,为之祷雨,甘霖大澎。里人咸争仰之,挽留不果,寻即示期,长逝于望湖楼,先是香从体出者三日,氤氲流布,城市皆闻。羽化后七日入龛,目光不落,颜色如生,虽古神仙去世未有,若是之灵迹昭著者。邑之人,请于官,为立祠像以至崇。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夏,大水,南塘危,官惊怖,竟诣祈祷,陈像忽自跃出,离座丈许,墙崩而水退。邑候为改建阁以奉礼祀,凡有诚恳,靡不应乡。陈之神虽灵于余杭,闵敷苕谓陈阳复之功,实基于金盖也。

      乾隆五十三(公元一七八七年)年,则有归安县荻港春阳朱君 (朱熹后裔)来,自云怡睹胜境尽在荒悲道场之中,决舍巳成之业,遥承欲绝之缘,虽韦群踞扰,横逆频加,而春阳则于备尝艰苦之中,冀绵一线危微之力,盖不忘幼时受知于紫垣徐君,徐曾有"继吾道而兴者,必是子也"之语。归山后,果见都士灵集,问道纷来云巢故址。未几,而悉归故主焉。由是戮力劝输,鸠工庀(音批)材,即今之吕祖殿、崇德堂、神将殿,巍乎焕然(按:春阳建有吕祖殿、神将殿及崇德堂,也名云巢厅,祀长春真人即邱处机,今呼云巢厅)。嘉庆初年,山水大发。墙垣倾圯。适懒云子入山,乃重建焉)。其中兴之功,与夫承先之志而惠诸后学,有郭得而泯灭哉,至诚可格陟降,非虚吕祖感其诚,降笔尊其地曰宗坛。盖以源开北宋遐迩支派,胥由此分。工甫竣于壬子(公元一七九二年)五月五日,春阳忽遗句云:"冒昧山中客,逍遥世外人,生平未了事,留待后贤行。"语毕,遂化。

     乾隆己酉(公元一七八九年),朱文正公圭督浙江,时提学两浙,试湖州毕,至云巢躬诣瞻谒,题额曰白云深处,联曰:"云将问道鸿蒙跃,巢父临源犊饮清",悬在山门之首,后遭兵毁。归安沈秉成补书,悬在书隐楼下。

     嘉庆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闵苕敷来金盖山(闵苕敷读书穷理,资性绝人,尤勤于著述,"采掀群书,参以旧闻",写成《金盖心灯》八卷,并辑书"隐楼藏书"二十八种,曾编辑《道藏续编》第一集,还撰写了《金盖志略》等著作。在金盖山隐居五十年,演教传宗,著书立说,"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说",融儒佛道为一体,自称为"金盖山人",卒时七十九岁)后大兴土木,在朱晅春阳所建崇德堂的基础上,旁拓徐庵、净心庵(净心庵在桐凤邬,明季属归安陶氏。钱庵在桐凤邬,明吏部郎中钱镇别墅。徐庵在桐凤邬即斋假龛。以上三庵即今云巢旧址:钱庵为钱澹庵祠,乾隆中朱春阳购基建崇德堂供奉纯阳仙师,斋假龛,净心庵为闵懒云续拓,因之建纯阳宫)地,与同道桐乡鲍廷博、乌程闵鄂元、归安陈阳复、苏州洪铣、浦江徐德晖等拓建为规模宏大的纯阳宫,祀敕封"燮元赞运孚佑帝君纯阳祖师"。尊陆修静为开山祖师,所以此时观始称为古梅花观。清文人吴锡麒撰《金盖山纯阳宫碑记》,对闵苕敷建造纯阳宫记述甚详,此碑今尚嵌在古梅花观讲堂的墙壁上。

     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大水发于山墙垣,倾圯诸,负逼追人,皆望而避之。闵苕敷息装未久,睡中忽有吟陆简寂"几根瘦骨撑天地"联语,警寤,犹闻其声,心眷眷不能置,乃携(音携)浦江徐子德晖入宿,是山薪则采于巅,水则连于湄,豺虎为邻,苍凉满目。时且风雪盈山,缺无粒粟者二日,自分甘以死守,更无悔心。忽闻叩门声急,疑为索欠者,启户视之,乃故人林公琅,自滇回苏,应梦相访。初未知闵苕敷巳入山,乃解囊以赠,遂得易米,疗数日饥。次年春,林又携(音携)偿白金八百。苕与徐子益励进修之志,复斋假龛址,以图兴建。

     嘉庆戊午(公元一七九八年),姑苏洪铣出资建弥罗宝阁,祀昊天上帝。事由姑苏洪氏母病,革有感至山,徐生应治之,三易其剂,沈屙顿起。夜感陆祖梦,益深信奉,自愿捐舍白镪约计万金,此斗姆阁弥罗阁所由成也。左右两壁有前邱吴灵圃先生所写墨竹,可惜俱毁于兵,今郡人潘锡春,恐后人之不复知也,于光绪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补悬其额。

     闵苕敷又于斗姆阁东偏斋假龛址,廓建房屋二进,一作祖堂,一作客座。梁太史山舟题以额,曰古书隐楼,并为之跋。前有隙地,别治一圃,拟植桐梅数本,非敢追风前哲,聊以不忘遗足迹耳。闵苕敷入山十四载,其间崇构殿庭,整除道路,固赖吕祖灵应所致,而后先襄事者,近而苕霅,远而苏禾,或以言施,或以力施,或以财帛施,施各其施,要皆有功于金盖者也。

     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已未,蒙亲王等名公巨卿书题匾额,使纯阳宫影响更大。定亲王书"太虚真境" ,郑亲王书"古梅福地", 成亲王书"弥罗宝阁"、"蓬莱方丈",并联句云:"在在寻声扶妙道,心心相印锡通灵。" 湖州府知府阳荣绪、乌程县知县赵煦详,请列入祀典,春秋致祭。

     嘉庆五年(公元一八00年)钦蒙天锡纶音,颁以"玉清赞化"匾额,均得摹悬祖殿,以昭敬肃。姚兆芝名阳信,道号兆芝,讳端,字肇之,德清人。以花翎同知调南河寻署山东竞沂曹济道(即嘉庆五年,奏报安澜入告,钦奉颁赐御书"玉清赞化"匾额者),着有《安澜纪要》、《刚澜纪要》,钱唐张勤果公曜,重刊二书,通颁山东,河工奉为法程。

     嘉庆七年(公元一八0二年)秋,闵苕敷又念山径崎岖,恐慕道者裹足不前,而自河口进山径亘二里许,欲平除之工且非易。忽得欈(音最)里童翁,年几入秩,病体龙钟,感梦而来诚求丹药,一服而病即霍然。乃倡砌石路百丈,复建云香桥于寻真溪,往来行客得免褰裳涉险之患,翁其不愧善人欤。嘉庆九年(公元一八0四年)冬,翁之姻孙张某,亦为祈方而来,得吴沈埠桑椹十五枚,红紫相间,虆(累)若贯珠,以非时所有为异,持归服之,病即寻愈。翁复劝输路,疏以襄善举其余。踊跃慨助者,另存碑志。戊辰(公元一八0八年)夏,山水暴长,桥梁复圯,潭亦动塞。寻真溪路几作迷津。翁复捐银补苴之,适其姻张子来,复于前桑得椹一握。翁见之喜甚,因以和入济世丸内,普利无算。

    道光戊戌(公元一八三八年)年,窦常、薛阳桂建拔云精舍今称讲堂。同治乙丑(公元一八六五年)年重建之。
咸丰、同治间,纯阳宫再遭劫难,尽遭兵燹,观中昔多古梅,有围二三尺者,兵燹(太平天国革命)后都被砍伐,唯乾隆中朱炬所创崇德堂未毁今仍旧构,光绪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年,郡人潘锡春补悬堂额。

     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起,邑中诸君解囊出力重振桐凤坞。据俞樾《金盖山重建纯阳宫记》,兵燹后锺雪樵即裹粮入山,接着张听泉、陈莲青、庞蓉坡等在斗姥阁址诛茅为屋。不久,遂与丁晓芳、潘春洲等重建讲堂。俄而,程子翔解囊,其后丁渔肪、凌晓五、颜景虞、沈茂庭、邵玉峰等建大殿左右楼,邵玉峰又创山门及龙神、土谷二祀。接着,沈仲复出资二千余两重建斗姥阁。同时,张听泉与沈云门建古书隐楼及祖堂等处。山中旧观仅弥罗阁末复,程君与诸同道集议于天医院,有邵玉峰、丁渔舫、姚守梅、王桐斋、姚锦江、朱仰山、徐伯铭等出资,半年内建成弥罗阁。之后即光绪元(公元一八七五年)年,又筑抱云龛(即程符养静处)、龙峤山房、挹翠楼、寻真小憩等。

     同治乙丑(公元一八六五年),郡人张维桢、沈增重建古书隐楼。书隐楼相传卫正节先生旧额,乾隆时梁太史同书,题曰古书隐楼龛,祀正即先生于上。同年郡人丁绍芬、潘溶重建拨云精舍,其上为"山雨欲来风满楼",郡人潘锡春补悬旧额。

    同治庚午(公元一八七○年),郡人丁嗣瑶、颜连沅、桐乡沈宝樾等重建纯阳宫。

     同治(公元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中,震泽徐泽之暨坛下善信等重建弥罗宝阁,阁下原设谷音沈祖像。张维桢、沈增、赵复振建金峰五师堂,楼上祀陶靖庵高士、沈谷音真人及闵懒云、费养和、周抑凡三先生,下为赞护祠,即今称祖堂是也。郡人沈秉成重建中天宝阁,祀斗姥元君,旧亦洪铣建、彭芝庭修撰书额,均遭兵毁。

     同治癸酉(公元一八七三年),主山锺来震建挹翠楼,郡人潘锡春补额,其下为寻真小憩。

     至同治十三(公元一八七四年)年,重建纯阳宫落成,前后用时十一年。详见俞樾《金盖山重建纯阳宫记》。

     光绪已丑(公元一八八九年),郡人徐翔建巢鸾阁,归安杨岘题额。

     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沈秉成和南浔富商邱氏在主体建筑东南合建"大悲阁"。"大悲阁"系四合院式楼房,阁中供慈航真人即观音大士。

     光绪丙申(公元一八九六年),郡人邵玉峰建存希堂,郡人潘锡春补悬堂额,取子舆氏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机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因颜之,曰存希。潘锡春同时补悬澹泊斋额,凌瑕书,并有跋。读书堂西偏,有精舍,为游人所罕到,旧名澹泊斋。按:道德经云,澹兮其若海,泊乎其未光。澹泊者,安静无为之貌也,据沈(谷音)祖师传中本,有金盖澹泊境语,其义自当取此,另一澹泊斋在归安南乡射村开化院,为谷音真人蜕化处。

     同年,郡人潘锡春为古斋假龛补额,冯文蔚书,并题跋。斋假龛旧额为元赵仲穆先生所篆,毁失久矣。嘉庆戊辰(公元一八○八年),梁山舟先生为补书之嗣,又毁于兵燹。

     光绪二十九(公元一九○三年)年,湖州富商俞世德在主体建筑西南建"怡云院",也是四合院式楼房。"怡云院"供奉玄帝,所以亦称玄帝阁,壁间嵌有俞石草书碑。竹墩沈秉成(沈秉成,进士出身,曾任两江制台,其子沈瑞琳是晚清道台,民初任外交总长、内务总长、父子俩均是入教弟子)又在"大悲阁"后建"净尘庐",系中西合璧楼房。与此同时,上海富商郑合英在"大悲阁"东建"佛祖殿",供奉济颠释迦牟尼像。

     辛亥革命后,南浔富商又出资建房数幢于庙旁,作为游客寄宿之所。一九三七年冬日寇占领湖州,因云巢处于杭长公路之侧,日寇据为要隘,庙宇和财产又被摧毁。

     至民国初(公元一九一二年)年,全真嗣龙门道士注重练气功的养生之法,经常组织讲解邱处机的《养生法》,因此吸引了众多社会上层人物(包括官僚、绅士、富商)为入教弟子。北京中央道教协会吴兴分会设在古梅花观的"净尘庐"内。古梅花观还设立董事会,由姚守梅、高翔仙、韦文伯、李仲篪、郑宇壶、高古声、温选臣等绅士任董事长或董事。

     民国己未(公元一九一九年),潘益寰名本嘏,儒名壬林,号宪臣,道号益寰,佛名觉夙,吴兴双林籍,行商沪上,为绸业及同乡董事有年,在沪筹款,在吴沈门河埠建有云巢石牌坊,画家王震书联:"沧海云鹏,天光干舞;老松巢鹤,远来洞参"。吴昌硕书联:"云排谷口神仙出,巢隐松间鸳凤栖"。石牌坊一九六八年文革期间被拆除。

     一九三0年至解放前,古梅花观由当时富商高古声(时人称高古声为高半天,为吴兴商会会长)任董事兼主持,有了社会上层及众多富商的支持,不仅使道观建筑得到重建和扩建,而且教徒也迅速发展。当时古梅花观已设总坛,亦为全真龙门派浙沪道教总坛,其下有分坛七十二个,在湖州城里有荫云坛、依云坛、遗云坛等;菱湖有还云坛,双林有指云坛,织里有万云坛,下昂有皈云坛;在长兴县有同善堂望云坛等;在德清有梵云坛,武康县有碧云坛,孝丰县有锦云坛;在嘉兴有瑞云坛;在上海有觉云坛、会云坛、一善社、位中堂、集云轩等分坛,入道人数达上千人,在龙门派发展史上可称得史无前例,成为全真教龙门派在浙沪一带的中心。

     当时,观内虽为素食,然菜肴极丰富。观里设总理一人,叫做守山,管理全庙一切事务。协理一人,辅助业务,司事数人,分任收租、会计、庶务、文牍,略给薪资;还设总管帐、外当家,内当家、接待师、茶房、食差、正付卖办(时观里有买办船二只,天天进城购菜、接送香客等,一应物品均用高古声之名片赊欠,年终结算)、大殿值日、仓库值头、厨房灶头等职。雇农民若干人,种植田地山场。常驻道士数人,汪明荃为当家,担任早晚课,诵皇经等。遇有忏事及其它活动,观里道士不参与诸项活动,而是由分坛道士进行,而分坛道士仅供应其糕点等而无其它收入和保酬,所有活动均为义务,足见当时修道者之通道笃也。

     庙内主要经济来源,靠不动产。有田地山场约一千多亩,城里有市房若干所。土地房产的收入,供驻院道士作生活开支以及日常香烛费用,如有不足,再由董事和司事们以兜揽仟事的忏金和兜售皇经及长生疏牒所得以补充之。庙宇大修理或做大法事,则向外界捐募补充。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土改时,观中尚有庙产上千亩,如长兴有水田三百多亩,吴沈门、朱家坝及小港村均有田产。山地则更多,直到道场山交界,白银万两,金神像、铜神像不计其数。因而所有在观道士全部评为地主,当时有汪明泉、李善之、谢发生、吴永琪、周先生、凌先生、王之桥、阿华(工头)、阿应(茶房)、朱志成(烧火、下灶)、朱应生(上灶)十一人,政府分给他们每人一亩三分田地,共有三十多亩,让其自食其力。

     一九六二年开始,古梅花观辟为吴兴县干部疗养院,观中道士被迫下放云到龙巢村劳动改造,以后成为云巢村之五保户。殿堂被分隔成一个个小房间,作为在此疗养人员住宿房间,然在此期间不仅观神像保存完好,观里一应之物品、藏书尤存。

     一九六八年-一九七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辟为吴兴县五七干校。十年间纯阳宫三遭劫难,观内所有名胜古迹及神像、图书、字画一洗如贫,或被砸或被盗,所有之书籍包括经书、史书、名画以及观里历代高道之著作被焚,一百三十多间房子仅剩空荡荡的屋壳,其余则荡然无存也。神像非一日之毁,谁人所毁亦无从查考。然焚书者尚可记忆犹新,乃当时疗养院造反派头目陆发清也,观中存放的道袍、书籍被整整焚烧了三天三夜,其损失之巨大岂能以数字计算?惜哉痛哉。

     一九七二年继五七干校后,又开办湖州第三中学及中学生学农基地,住校学生及教职员工曾有好几百人。有此变故,观里还有何物可存矣?

     一九八0年,五祖殿被拆,原柴房间和轿子间已塌,许多庙宇已岌岌可危。鹿山林场在第三中学的基础上接管庙产,此时庙产不包括水田在内,共有山地六百多亩。一九八一年六月一个雷雨交夹之夜,观里仅存的由汪明泉保管而藏于观内罗汉松旁墙壁内的金神像亦为人偷盗,至此观中除空房外,一无所剩也。

     一九八六年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宗教政策范围内,依托祖师的洪福,凭着观里外全体道士惊人的记忆力和热爱宗教的赤诚之心,把大部分被毁的经书默写出来,然观内所存的图书、字画及历代高道之著作却再亦不复返也。

     一九八九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古梅花观开始对外开放,把古梅花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散居在外的道士亦陆续回观,信教群众亦有了宗教活动的场所。
 
       一九九0年杭州抱道院当家、浙江省道教协会付会长兼秘书长高信一先生,为古梅花观送来第一尊神像,即吕纯阳祖师,现祀在巢鸾阁中。同时全真教龙门派正宗嗣龙门第十八代弟子丁永能先生任古梅花观住持,带领同玄弟子在当地政府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帮助下,自力更生,筹募资金,对主要的殿堂进行重修,然后重塑神像,又对名贵的树木花卉加于精心保护培养,使古观得于重展雄姿。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5.33.png


屏幕快照 2016-03-30 下午2.15.42.png

二0一四年嗣龙门正宗第十九代弟子吴圆康奉师命接掌嗣龙门住持古梅花观,经年修复祖堂,建集雅轩(琴棋书画院)、造房六十落成丹桂苑等!立信于教众、布道于乡贤良善!立志毕生致力恢复教承道风继续金盖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