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道教艺术 >  诗文欣赏

[来源: 北京道协 | 作者: 北京道协 | 日期: 2015-11-11 ]

仙心诗心——张果老


张郭老.webp.jpg


《全唐诗》中收录了张果老的诗一首:


《题登真洞》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迹不计春。

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诗前附有小传:“张果,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擢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全唐诗》的编者彭定求等清朝学者将张果老考订为甘肃两当人,认为他先在中条山隐居,后来回故乡甘肃两当修道。这首诗就是张果老在当地的鸑鷟山登真洞题写的。张果老在诗中描写了自己在洞中修道的感悟:由于关注于自己内景的变化,而对洞外季节的变迁、时间的流逝浑然不觉,时空界限、身心的束缚,已经豁然贯通,气象超然。


该“登真洞”在今天甘肃两当县东灵官峡的鸑鷟山。当代作家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因为描写“宝成”铁路建设而使灵官峡闻名全国。灵官峡位于两当县城东十五公里处,张果老修道的鸑鷟山登真洞,就在灵官峡的幽深峡谷中。


鸑鷟山自身历史渊源极深,又名南岐山、来仪山。鸑鷟(yuezhuo),在古书上指的是一种水鸟,似凫而大,赤目,后来鸑鷟成为了凤凰的别称。《国语•周语》说:“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尚书•益稷》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都被视为祥瑞。这也是南岐山、来仪山名字的来由。


登真洞高一丈,深数百公尺,有水自顶而下,水注石池中,响声如鼓,又名石鼓洞。登真洞由三洞一阁相嵌而成,其中二洞与三洞幽深,里面有果老的塑像,并配有八仙和董真造像,洞内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诗文。列举如下: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秦凤提举咏“登真洞”:

三千行满未骖鸾,闲卧空山不计年。

云锁洞门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飞泉。

青驴去踏红尘裹,白鹤夹归玉柱前。

试看高真栖隐处,此中疑似蔚蓝天。


(明)马在田诗云:

洞口烟霞五色文,洞深一窦杳难分。

桃花乱落涧中水,芝草自生石畔云。

去去白驴何日返,寥寥石鼓几回闻。

谁人传得长生术,我欲相从一问君。


清邑人罗璋《果老遗迹》:

古洞馀仙迹,空名只是浮。

杵声山久寂,(棋)局岭徒留。

烂斧失柯影,残碑没记游。

往来街道珞,瞻眺几时休。


八仙之中唯有张果老被录入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记载了张果老的事迹。近年来在鸑鷟山发现的出土文物《宋故崔公墓志铭》和《重修三清阁碑记》,进一步证实了张果老出生于甘肃两当和在登真洞修道的史实。


此外,道藏《鸣鹤余音》卷八还收录了张果老的词一首。


《水仙子》

驼腰曲脊六旬高,皓首苍髯年纪老。云游走遍红尘道。驾白云驴驮高。向赵州城压倒石桥。柱一条斑竹杖,穿一领粗布袍。也曾醉赴蟠桃。


这首词把张果老描写成了一位弯腰驼背、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六十多岁的老人。不过在年龄的问题上跟《旧唐书》上说的,张果老自称有好几百岁有很大的出入。词中提到的“赵州城”就是指今天河北省赵县赵州桥的所在地。这首词中,张果老游走时空的跨度极大,一会儿还骑着小毛驴在赵州桥头上搞点小破坏,一会儿又醉醺醺地赶赴天上的蟠桃宴,的确有神仙风范。


摘自《济世度人——八仙传说及其启示》